
今年五月,一份在日内瓦发布的《中美经贸会谈联合声明》,出乎意料地让全球市场为之一振。声明显示,中美双方竟然同意同步取消了九成以上的加征关税。
这个戏剧性的转折,与几个月前特朗普政府挥舞关税大棒、南海地区剑拔弩张的紧张气氛形成了强烈对比。外界普遍预期冲突将螺旋升级,可为何局面突然转向了谈判桌?
这背后,中国的一套战略组合拳,已悄然重塑了博弈的底层逻辑。这套策略远超简单的“以牙还牙”模式。
关税不再奏效
今年三月,美国现任总统特朗普政府突然宣布对华加征10%的关税,一度将平均关税推高至30%至40%的惊人水平。这正是延续了拜登政府今年一月,在其卸任前一周密集出台的对华限制措施。
那些措施包括更新AI芯片出口管制,禁止中国网联汽车软硬件,并将25家中企列入实体清单,甚至提升太阳能硅晶圆关税至50%。这无疑是一波又一波的极限施压。
然而,面对美方这一系列攻势,中方并未选择全面的关税对抗。自一月十六日起,中国商务部启动了对美欧日台进口共聚聚甲醛的反倾销调查,并对美国PVH集团和美国芯片企业启动反补贴调查。
中方采取了更为精准的“外科手术式”反制。在农业领域,对美大豆、牛肉等农产品加征10%至15%的关税,直接打击了美国腹地的关键农业州。
更具深远影响的是,中国自2023年起逐步扩展对镓、锗、稀土和石墨等关键矿物的出口管制。此举直接导致洛克希德·马丁公司F-35战机生产线受阻,产能暴跌。
美方数据显示,美国87%的武器供应链,涉及超过1000个武器系统和2万个零部件,都依赖这些受管制的关键矿产。这无疑击中了西方的痛点,导致相关价格飙升。
关税战的反噬效应也日益显现。高昂的关税推高了美国企业的运营成本,并最终转嫁给消费者,加重了他们的负担。技术封锁也事与愿违。
《纽约时报》和《彭博社》等美国媒体普遍承认,若美企与中国全面脱钩,年度利润损失预计将超过200亿美元。这让美方感到“不适应”和“难以招架”,中国已从“弱者”变为“强者”。
另辟蹊径寻友
中方利用美方传统战术失灵的窗口期,加速构建了独立于美国影响的能源、贸易和金融网络,此举从根本上削弱了美方制裁的效力。
在能源生命线上,俄罗斯总统普京亲自指示能源部对华增供天然气和石油。通过“西伯利亚力量”等管道,天然气供应量增加了20%,ESPO管道每日增供10万桶石油。
仅上半年,俄罗斯对华增供天然气76亿立方米,石油1800万桶。东线天然气管道年输气量也从380亿扩容至610亿立方米。
到2023年,俄罗斯对华输油量达到1.07亿吨,且两国贸易中超过一半已采用本币结算。中俄经济依存度的加深,已成为共同抵御西方制裁的战略支柱。
上半年两国贸易额的阶段性下降9.1%,也促成了俄方紧急访华,以进一步强化经济纽带。俄罗斯对华进口依存度近50%,出口依存度超30%。
在贸易朋友圈方面,当美国国务卿鲁比奥在东亚外长会议上高谈“印太战略”之时,中国外长王毅在吉隆坡宣布,中国与东盟已完成了自贸区3.0版谈判。
此外,中蒙第二条跨境铁路的开通,预计年运力可达3000万吨,将蒙古国煤炭运输成本降低了40%。一推一拉之间,东盟及中亚等国家正用实际行动,回应各自的经济优先考量。
金融新战场同样有了突破性进展。搁置长达15年的上合组织开发银行项目,在今年六月最终敲定进入筹建阶段。这个由中俄主导、优先使用本币结算的机构,为全球“去美元化”进程开辟了新的实践路径。
南海无声亮剑
在硬实力的支撑下,中方展现了更高的战略自信,从直接冲突转向了规则展示,凸显其在区域内的主导地位。
回顾2024年底,面对挂弹逼近的美军B-52轰炸机,解放军歼-11战机以近乎“贴身飞行”的极限动作,成功逼退了对方。这一事件在全球军事论坛引发广泛讨论,被视为一次明确的决心宣示。
近日,面对美菲在南海的联合军事演习,中方仅以“情况尽在掌握”的姿态回应。随后,解放军在南海展开了更大规模的实战演练,充分展示其强大的“区域拒止”能力。
这种从容不迫的姿态,比直接对抗更能彰显其已逐渐成为“南海规则的制定者”。中国还控制全球95%的集装箱运输,并拥有19%的商业船队,这些都构成了其反制的筹码。
游戏规则已变
日内瓦的联合声明,与其说是贸易战的终点,不如说是对过去七年间中美博弈的阶段性复盘。美方首次在协议中承认中方反制措施的合法性。
同时,特朗普近期也提出了“非常友善的竞争”的新表述,都标志着华盛顿不得不正视一个现实:单纯的极限施压已无法奏效。
中国通过掌控关键资源的战略运用,以及一个日益成型的“非美元”经济圈,证明了其不仅有能力承受打击,更有能力重塑牌局。未来,全球博弈的焦点,或将不再是谁的拳头更硬,而是谁能构建更具韧性与吸引力的发展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