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田野里的童年乐园
放学铃声刚响,孩子们便像出笼的小鸟般冲出教室。
书包往家里一扔,转身就朝田埂奔去。
那时候的快乐很简单,一根狗尾巴草就能玩上大半天。
田间地头的狗尾巴草是天然的玩具材料。
孩子们蹲在田垄边,笨拙地用手指缠绕编织。
有时能编出个像模像样的小兔子,有时歪歪扭扭的成品被戏称为"四不像"。这些带着泥土气息的手工艺品,在孩子们眼中比商店里卖的塑料制品珍贵百倍。
雨后湿润的泥土是另一个天然游乐场。光着脚丫踩在松软的泥地上,挖起一大块黏土反复摔打。捏出来的手枪别在腰间,仿佛就成了威风凛凛的小战士。捏个小碗往石头上用力一扣,"砰"的一声脆响能带来无限乐趣。虽然回家免不了因为满身泥巴挨骂,但那份快乐值得付出这点代价。
菜园子里藏着女孩子们的"珠宝箱"。嫩绿的黄瓜藤弯成耳环,豆角籽串成项链,这些纯天然的饰品让小姑娘们在水洼前照了又照。最妙的是这些"珠宝"玩腻了还能当零食,既满足了爱美之心又解了馋。
秋收时节,金黄的麦秆堆成小山。孩子们把麦秆折成眼镜架在鼻梁上,装模作样地扮起"小先生"。细软的麦秆还能编成蝈蝈笼,把捉来的绿蝈蝈养在里面。夜晚听着虫鸣入睡,是那个年代独有的催眠曲。
生产队的草垛是天然的游乐场。爬上高高的草垛往下跳,在松软的草堆里打滚,玩捉迷藏时钻进草垛深处。回家时头发里、衣服里全是草屑,却还意犹未尽地讨论着明天的游戏计划。
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孩子们却拥有整个大自然当玩具。田野里的每一样东西都能变成玩具,每一处角落都是游乐场。现在的孩子很难想象,没有电子产品的童年可以如此丰富多彩。那些简单的快乐,那些自己动手创造的乐趣,成为了那个年代孩子们最珍贵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