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62年5月,南宋皇帝赵构因倦于朝政,计划让位安享晚年,遂将抚养三十载的义子赵玮立为储君,并赐名赵昚。同年十一月,赵构正式传位于赵昚,这位新君即后来的宋孝宗。
与以往皇室继位者多选自近支宗亲不同,宋孝宗实属宋太祖一脉,系秦王赵德芳的后裔。按常理推断,赵构册立储君理应优先考虑太宗支系,毕竟自宋太宗至宋钦宗,历经六代繁衍,宗室后裔已逾万人,其中不乏血缘更近者。然而赵构却一反常规,执意选择太祖后裔,这一决策背后的考量值得探究。
元懿太子去世后,高宗尚未立储,昭慈圣献皇后从江西返回行在。她曾做异梦,私下告知高宗,令其恍然大悟。此时右仆射范宗尹也进言请求,高宗表示:"太祖以神武平定天下,其子孙却未能享国,时局艰难,令人痛惜。朕若不效法仁宗,为天下着想,何以告慰太祖在天之灵!"
这番言论表面上冠冕堂皇,实则经不起推敲。皇位传承绝非儿戏,尤其是对于膝下无子的宋高宗而言,继承人的选择必须慎之又慎。单凭一场梦境就决定两代帝王更迭,岂非太过轻率?
赵构选择宋孝宗完全是出于权力考量,尽管他的品德和才能或许值得质疑,但其政治手腕却毋庸置疑。
靖康二年(1127年),赵构的长子赵旉降生,当时赵构根本无需担忧继承问题。南渡登基后,他立即册立赵旉为太子以稳定朝局。然而这位太子福薄,未满三岁便染病离世,其去世过程颇具戏剧色彩。
1128年7月,抗金将领宗泽在弥留之际,连续高喊"渡河"三次后与世长辞。
获悉金军南下意图彻底消灭南宋的消息,赵构当即从扬州逃往临安,委派亲信王渊负责殿后。这位平日倚仗皇帝宠信胡作非为的宠臣,因其无能早已引起南宋将士的强烈不满。
获悉赵构指派自己殿后,王渊惊恐万分,一心利用职权调动战船转移私产,致使数万南宋军队无法及时撤离,最终被金军围困。尽管罪行重大,在赵构的庇护下,王渊仅被轻微降职。这一处理结果激怒了殿前都指挥使苗傅和御营右军副都统制刘正彦等将领。加之赵构平日对其严苛,他们索性决定发动兵变。
1129年3月26日,正值宋神宗逝世周年,朝廷举行祭祀大典。苗傅与刘正彦暗中部署兵力,胁迫参与仪式的群臣,企图迫使赵构退位,改立太子赵旉为帝。幸得张浚、刘光世及韩世忠等将领率军护驾,叛乱终被平息。然而,这场"苗刘之变"不仅使赵构对武将失去信任,更导致年仅三岁的赵旉因受惊过度而夭折。作为赵构当时仅存的子嗣,其离世令赵构悲痛万分,遂追谥其为元懿太子。
赵构不仅面临独子早逝的打击,更遭受了无法生育的致命打击。金军突袭时,他正与妃嫔彻夜研讨,得知敌军来袭,仓皇带着几名随从逃离。尽管性命得以保全,却永久丧失了生育功能。
赵构遍访名医、尝尽良方却毫无起色,最终无奈接受现实。膝下无子的遗憾深深刺痛了他,尤其对群臣讨论立储一事更是心生厌恶。
南宋政局趋于平稳后,赵构不得不着手解决皇位继承问题。他决定效仿宋仁宗的做法,从宗室子弟中挑选养子作为皇位继承人。然而,选择哪位宗室子弟成为他面临的首要难题。
从宗法制度来看,皇位继承应优先考虑近支宗室。尽管靖康之难导致大量北宋皇室成员被金军俘虏,但主要涉及宋英宗一脉。值得注意的是,宋英宗之父濮王赵允让生育了二十多位子嗣,宋英宗仅是其中之一。此外,这些兄弟的子嗣众多,部分甚至不在汴京定居。
赵构对这些人选并无兴趣,主要原因在于其势力过于庞大。自宋英宗登基以来,他大力提拔血缘近亲,使得濮王赵允让的家族在北宋末年依然手握重权。尤其是赵允让的曾孙赵士珸,其影响力最为显著。
作为赵构的同辈,这位宗室成员从金军俘虏营脱逃后,迅速集结数万义军解除了洺州之围。其子嗣均在军中任职,使得该家族在南宋颇具影响力。除濮王后裔外,其他皇室成员也占据着朝廷要职,部分人更是掌握着地方军政大权。赵构一方面需要借助他们的力量巩固统治,另一方面又不得不防范其谋反,因此必须彻底打消他们对皇位的觊觎之心。
基于血缘亲疏选定继承人,只会让继位者将登基归功于宗室血统,而非赵构的恩泽。这种选择极可能引发新一轮濮议之争,毕竟宋仁宗与宋英宗已有改宗先例,再次重演也并非不可能。如此一来,继任者根本不会将皇位视为赵构所赐,更遑论对其心存感激与敬意。
由太宗继承大统后,太祖一脉在北宋时期已完全失去政治影响力。经过数代传承,多数太祖后代已沦为平民阶层。若赵构从这一支系中选定继位者,这位继承人必将对他感恩戴德,视若生父般敬奉,确保其身后香火永续。
在确立从太祖后代中挑选继承人的决策后,候选人的选择便需审慎斟酌。鉴于安定郡王赵令畤——宋太祖次子赵德昭的玄孙——在宗室中权势显赫,为便于将来掌控,其家族支系被首先排除在考虑范围之外。
赵构经过慎重考虑,从太祖后裔中选定了两位身份低微的年轻官员:其一是宣教郎赵子偁之子赵伯琮,这位秦王赵德芳的后人仅位居从八品文职;另一位是秉义郎赵子彦之子赵伯玖,同样担任从八品武职。对于这两位年轻人具体属于太祖的哪一支系,赵构既未深究,也觉得无关紧要。
1132年,年仅五岁的赵伯琮和赵伯玖被赵构收留在皇宫抚养。这两位皇子无论未来哪位继承大统,都将对赵构深怀感恩之情。若非赵构将他们接入宫中照料,他们终其一生可能仅是普通百姓,而能获得如此显赫地位,完全得益于赵构的栽培。
赵构当时年仅二十五岁,对自己的生育能力仍抱有期待,认为日后得子并非难事。他考虑到若将来有了亲生儿子,只需赐予这两个孩子爵位便可妥善安置,不至于引起怨恨。然而,若选择宗室子弟作为养子,一旦日后有了亲生子,处理起来将极为棘手,甚至可能引发兵变,难以收场。
即便无法生育,由自己一手栽培的两个孩子也不会卷入濮议之争,因为他们父亲的官职仅为从八品,与濮王的尊贵身份相比,根本不具备被追封为皇帝的资格。
尽管赵构收养了这两个孩子作为继承人,但他始终未明确指定谁将继承大统。表面上他声称要通过考察和培养来选拔,实际上却在拖延时间,内心仍怀有生育亲生儿子的期望。然而经过十余年的尝试,他始终未能如愿得子,最终不得不接受这一现实。
1162年11月,宋高宗赵构主动将皇位传予孝宗。正如其所愿,孝宗对这次继位心怀感激,将赵构视若生父般敬重。每逢朔望、元旦及冬至等重要节日,孝宗必亲临德寿宫请安,直至赵构离世,使其得以安享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