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48年5月,华北军区宣告成立,徐向前同志被任命为军区的第一副司令员,而他的直接领导正是开国元帅聂荣臻。
不过到1955年评定元帅军衔时,徐向前的排名比聂荣臻高出一位,排在第八位。毕竟,在历史上,徐帅的整体经历和声望,也略胜一筹于聂帅。
其实啊,聂荣臻虽然有过“管着”徐向前的日子,可说白了也就名义上那么回事,真要说指手画脚地调度徐帅,基本上不太现实。你要是琢磨,解放战争期间,聂帅当着华北军区的大当家,再加上他还是晋察冀根据地重要的创始人,咋就没法对徐帅这“副司令”发号施令呢?这问题还真是挺有意思。
因为华北军区第一副司令员这个位置,它的特殊身份嘛,徐向前作为聂荣臻的直接下级,这都是由于历史背景造成的,哪一点还真挺好解释的。
大家都知道呀,抗战刚开始的时候,徐帅担任八路军129师的副师长,师长是刘伯承。那个“刘邓大军”其实就是由原四方面军的部队发展过来的,虽然说徐向前不再是军权的第一把手,但他跟这支部队的关系依旧很紧密,军委也都清楚他在四方面军官兵心里的地位多重要。
在抗战期间,129师的部队成为建设晋冀鲁豫根据地的核心力量,其实力丝毫不逊色于聂荣臻带领的晋察冀根据地。到了解放战争阶段,为了抵挡蒋介石发动的重点进攻,刘邓大军的主力被调动,直接跨越大别山,启动了没有后方保障的作战方式,这一举措真是挺气壮山河的。
主要力量撤走后,后勤兵力也难免受损,影响了根据地的稳定和发展。为了提升晋冀鲁豫军区的战斗力,1947年6月,徐向前被任命为这区的第一副司令员,虽然刘伯承已经率部南下,但他还是挂名军区司令员,真正的日常事务和决策,主要还是由徐帅来操办。
正是因为晋冀鲁豫军区那阵儿实力打了折,1948年中央一拍板,把他们跟隔壁晋察冀根据地整合到一起,新组建成了华北军区。合兵一处,总不能叫原本吃了亏的晋冀鲁豫军区来领头,当司令员的位置,自然还是聂荣臻扛大旗。徐向前照旧当第一副司令员,还是负责原本的那摊活儿——解放山西,啥也没耽误。
换句话讲,军委就相当于是直接管着徐向前的那支部队啦。聂帅很清楚这个事儿,虽然挂着上级的名头,但实际上没插手徐向前的指挥权,两人连办公室都不在一块儿。徐帅在外带兵打仗,基本上都是直接向教员和军区请示报告,至于发电报啥的,也还是得照规矩,把文件再发一份到华北军区司令部,规矩就是规矩。
挺有意思的,1948年,晋察冀野战军跟傅作义的部队那压力挺大,聂荣臻和杨得志一度想“请”徐向前出马帮忙牵制敌人,派华北第一兵团北上到张家口一带。不过,聂荣臻其实只是挂个名让徐向前领兵,不能直接发号施令叫对方调动兵力,所以就发个电报向军委请示,问能不能调兵“支援一下”。
那会儿,徐向前已经领着部队搞定了运城和临汾,阎锡山的地界都快撑不住了。教员对徐向前的表现可说是相当认可了,叮嘱他趁热打铁,把晋中战役再拿下。在这么重要的节点,教员就没点头让聂荣臻把兵往北调,而是让徐向前赶紧准备,死死盯住山西这摊事儿。
因此,在解放战争期间,聂荣臻也没太多次找徐向前帮忙,偶然提个请求也都被军委给打了回来。不过这点倒也不用太在意,不久之后,辽沈战役打赢了,东北野战军也快马加鞭南下华北战场,我军的兵力迅速壮大,顺顺利利把傅作义的集团给歼灭了。
这事儿一看就明白。解放战争那会儿,虽然徐帅的职位比聂帅低点,其实里头有不少偶然因素起作用。真刀真枪干活的时候,徐向前手下的队伍压根儿就是靠自己单干。咱们要说,山西能顺利解放,真算是徐帅打出了事业的“第二春”啊:打仗那架势,还是当年带领红四方面军横冲直撞那股子狠劲儿。
建国之后评军衔的时候,徐帅比聂帅的名次稍微高一些,也是情理之中的事。这主要是根据他们在战争岁月里的资历和贡献,综合评定出来的。至于原129师师长、二野的司令员刘伯承,排名可就高得多了,直接排在元帅之列的第四名,挺正常的ųj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