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鲁迅郁达夫的百年兄弟局,竟在篮球场上续上了!
一场篮球赛,能有多大看头?尤其还是个城市争霸赛。可你要是告诉我,对阵双方是绍兴和富阳,那我可就得搬个小板凳,好好说道说道了。
这事儿啊,表面看是球场上的龙争虎斗,往深了挖,那可是一段跨越了近百年的文人情谊,一场隔着时空的“兄弟局”。
说起绍兴,你脑子里第一个蹦出来的人是谁?八成是那个横眉冷对,下笔如刀的鲁迅先生。那富阳呢?估计不少人会想到那个才华横溢,情感丰沛到骨子里的郁达夫。
一个绍兴人,一个富阳人。一个冷峻如冰,一个热烈似火。这两个人,怎么看都不像能凑到一块儿去。可历史就是这么有意思,他俩不仅凑到一块儿了,还成了一对铁哥们,一段文坛佳话。
这交情得从1923年说起。那时候的郁达夫,已经是大名鼎鼎的创造社干将,可他心里头最佩服的,还是那个比他大上十五岁的周树人。他给鲁迅写信,字里行间那股子崇敬劲儿,藏都藏不住。
鲁迅呢,也是个爱才的人。他看郁达夫的文章,觉得这年轻人有股子别人没有的真诚和锐气,虽然有时候情感泛滥了点,但那份赤子之心,在那个年代太金贵了。
一来二去,俩人就熟络了。你别看鲁迅平时总是一副不苟言笑的样子,在郁达夫面前,他能卸下不少铠甲。他们会一起喝酒,一起聊文学,一起骂那些看不惯的人和事。
最有名的那次,是1932年在杭州。郁达夫做东,在西湖边的楼外楼摆了一桌,请鲁迅吃饭。那天酒酣耳热之际,柳亚子请鲁迅给写个条幅。先生大笔一挥,就留下了那两句震铄古今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这可不是简单吃顿饭,写两句诗那么简单。你想想那个背景,白色恐怖笼罩,左翼文人动不动就“被失踪”。他们这帮人敢在楼外楼这种名流聚集的地方公开宴饮,本身就是一种姿态,一种无声的抗议。那份胆气,那份互为犄角的支撑,才是这顿饭背后最硬核的东西。
他们的友谊,不是那种天天腻在一起的“闺蜜情”。更多的时候,是一种精神上的遥相呼应。鲁迅在北京被段祺瑞政府通缉,郁达夫在报纸上奔走呼号;郁达夫因为和王映霞的感情纠葛弄得心力交瘁,鲁迅写信劝慰他,像个老大哥一样。
鲁迅去世的时候,郁达夫悲痛欲绝。他写的悼文《怀鲁迅》,没有华丽的辞藻,全是真情实感。他说鲁迅的死,“是中国的一大损失”,因为“像鲁迅那样的有骨气,有热血的作家,现在实在是很少”。这话,是掏心窝子说出来的。
甚至在鲁迅去世后,郁达夫还承担起了帮助照顾许广平和幼子周海婴的责任,这份情谊,已经超越了普通朋友的范畴,是真正的肝胆相照。
说回到这场篮球赛。富阳队,对上绍兴队。
这球场上奔跑的年轻人,他们可能不知道郁达夫和鲁迅的这些往事。他们满脑子想的,就是突破、传球、投篮,为自己的家乡赢得荣誉。
可我觉得,这恰恰是历史最有魅力的地方。它不是死的,不是只存在于故纸堆里。它就像一种基因,刻在了一方水土的骨血里。
富阳人的身上,会不会也带着点郁达夫式的浪漫和激情?那种为了热爱,可以不顾一切的冲劲儿。绍兴人的骨子里,是不是也藏着点鲁迅式的坚韧和执拗?那种不吭不声,但关键时刻绝对顶得住的硬气。
所以,这比赛的输赢,固然牵动人心。可比输赢更有意思的,是看这两种精神的碰撞。是富阳的“激情”能冲垮绍兴的“坚韧”,还是绍兴的“硬气”能磨掉富阳的“浪漫”?
这就像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球场上的每一次身体对抗,每一次攻防转换,仿佛都能听到历史的回响。郁达夫的热情,鲁迅的冷静,在这小小的篮球场上,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再次交锋,再次融合。
鲁迅先生自己也爱看体育。他曾经写过:“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
瞧瞧,先生早就把这事儿给看透了。重要的不是谁拿了冠军奖杯,而是那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傻劲,那种跌倒了爬起来,拍拍尘土继续干的狠劲。这股劲儿,才是我们这个民族的脊梁。
所以啊,当富阳队和绍兴队的球员们在场上挥洒汗水的时候,他们不单单是在打一场球。他们是在用自己的方式,续写着前辈的故事,传承着城市的精神。
历史有时候就是这么奇妙。它不会简单地重复,但总会押着奇奇怪怪的韵脚。谁能想到,近百年前两位文坛巨擘在西子湖畔的推杯换盏,竟会在今天,以一场篮球赛的形式,得到了另一种延续。
这事儿,越想越有味道。这球,不看不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