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朗普突然对普京扔出“关税核弹”2025年7月14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白宫会见北约秘书长吕特时,突然向全球投下一枚“经济核弹”:如果俄罗斯不在50天内与乌克兰达成停火协议,美国将对俄征收100%关税,并对购买俄罗斯石油的国家加征“次级关税”。 这一表态让现场记者和北约官员瞬间哗然。
特朗普的语气罕见强硬:“每次和普京通话后,导弹就落在基辅光说话没用! ”他私下对顾问抱怨,自己与普京的“愉快通话”毫无意义,甚至回家后被夫人提醒“俄罗斯刚轰炸了乌克兰”。 这种被轻视的愤怒,成为他政策180度转向的关键导火索。
白宫官员随后解释,100%关税将彻底绞杀本已萎缩的美俄贸易2024年双方月均贸易额不足5亿美元,新关税等于经济关系的“死刑判决”。 但更具杀伤力的是“次级关税”:任何购买俄罗斯石油的国家都将被美国加征关税,矛头直指中国、印度等俄油大买家。
俄副总理诺瓦克嘲讽100%关税是“空中楼阁”,因为美俄贸易已成“历史遗物”。 然而当印度每日进口180万桶俄油、中国年进口额达1200亿美元时,“次级关税”实则是逼新型大国在“能源安全”与“对美贸易”间二选一。
与对俄强硬同步,特朗普宣布了堪称“军火超市大促销”的援乌计划:乌克兰索要10套爱国者防空系统,他大手一挥批准17套(价值170亿美元),并宣称“几天内火速交付”。 更惊人的是,这批武器由北约盟国全额买单德国、加拿大等8国支付费用,美国只负责生产和运输。
特朗普毫不掩饰生意逻辑:“这对我们来说就是生意! ”每套爱国者系统给美国军工企业带来约10亿美元利润。 而下一步,他考虑提供射程覆盖莫斯科的中远程导弹,彻底颠覆此前“仅提供防御性武器”的承诺。
政策突变背后,是特朗普对普京“边谈边打”策略的彻底失望。 3月以来,特朗普多次与普京密谈停火,甚至向梅拉尼娅兴奋预告“突破在即”,但俄军次日即发动新一轮空袭。 7月3日的最新通话中,普京明确表示“不会放弃在乌目标”,特朗普会后怒斥“毫无进展”。
战场形势加剧了紧迫感。 俄军近期发动“无人机风暴”战术,单日投放500架无人机协同60枚导弹,连乌军刚接收的F-16战机也被摧毁。乌克兰防空濒临崩溃,被迫第16次申请延长战时状态。
“次级关税”机制引发多国恐慌。 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紧急声明,称该政策“扰乱跨大西洋供应链”,欧盟将“采取一切必要措施反制”。 更深层担忧在于规则颠覆若美国随意制裁第三方贸易伙伴,全球供应链可能被迫分裂为“亲美”与“非美”两大阵营。
市场反应立竿见影。俄罗斯股市在特朗普讲话后逆势大涨2%,投资者判断俄能源可通过转向亚洲市场规避制裁;但国际油价应声跳涨,布伦特原油单日飙升12%。
军援计划细节曝光了特朗普的精算模式:欧洲国家先将自家库存的爱国者系统运往乌克兰,美国后续补货并收取货款。 德国总理默茨已承诺购买新系统,希腊也被要求调拨库存。
这种“欧洲付钱、美国交货”的链条,暴露北约内部裂痕。 法国总统马克龙疾呼“坚定捍卫欧洲利益”,西班牙首相桑切斯警告“不合理关税摧毁繁荣”,但面对俄军压境,德、荷等前线国家仍咬牙加入军援计划。
军工复合体的狂欢时刻五角大楼文件显示,雷神、洛克希德·马丁等军火商在特朗普表态后紧急增产。 每套爱国者系统包含8个发射架、16枚导弹及雷达站,流水线24小时运转以满足“数日内交付”的要求。
军方决策过程却充满混乱。 7月初,国防部曾擅自暂停援乌武器运输,理由是“库存不足”,气得特朗普公开质问:“谁授权的? 我不知道! ”三天后政策再度反转,恢复运送155毫米炮弹和火箭炮。
尽管获得军援承诺,乌克兰战场仍面临无解难题:兵员枯竭。 泽连斯基被迫签署法令,将60岁征兵年龄上限提高到65岁,同时议会第16次延长战时状态。 俄军则稳步推进,近日控制顿涅茨克地区的马亚克、尼古拉耶夫卡等居民点,并在扎波罗热核电站附近拦截乌军无人机。
更尖锐的矛盾在于武器效能。 乌军情报显示,俄军已在边境部署S-500防空系统,专门拦截远程导弹。 即便美国提供射程300公里的ATACMS导弹,也难以威胁莫斯科核心目标。
俄罗斯的应对策略直击美国软肋:能源转售。 印度炼油厂将俄油精加工为柴油后销往欧美,规避“次级关税”;中俄开通人民币-卢布本币结算通道,2024年贸易额激增30%。
欧盟的摇摆更让制裁效果存疑。 德国经济部长赖歇警告,美国关税将反噬欧洲企业;同时俄气通过北溪-2B管道对德增供40%天然气,锁定低价瓦解制裁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