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优质好文激励计划#
2003年10月15日早上6点15分,酒泉发射中心。杨利伟接到进舱命令的那一刻,全中国14亿人的心都悬了起来。
说真的,那时候谁心里都没底。虽然嘴上都说准备充分,但载人航天这事儿,全世界也就美国和苏联干过,人家还摔过好几回。咱们头一回就要成功,压力大得很。
十一年,从零到有
1992年,戚发轫59岁了,本来准备退休享清福。结果组织一个电话,让他当神舟飞船总设计师。老爷子当时就犯嘀咕了:我能行吗?
戚发轫去过苏联,看人家发射载人飞船。那边的总设计师要在发射任务书上签字,还得跟航天员保证”你们一定能回来”。戚发轫心想,我凭啥敢说这话?万一回不来咋办?
可国家需要啊,不干也得干。那时候美国对咱们技术封锁,苏联也翻脸不认人,啥都得自己摸索。戚发轫带着团队,就在北京海淀区一片农田上,硬是建起了航天城。
亚洲最大的真空罐,亚洲最大的电磁兼容实验室,世界最大的振动台……听着挺牛,干起来真要命。那几年戚发轫几乎天天泡在工地上,跟小伙子们一块儿搭架子、调设备。
神舟一号发射前夕还出过岔子。飞船上一个关键部件卡住了,要修就得拆开飞船”大底”,里面上万根线路盘根错节的。稍微碰坏一根,整个飞船就废了。
拆还是不拆?这可真是要命的选择。戚发轫咬咬牙:拆!他亲自在现场盯着,一根线一根线地检查。幸好最后修好了,神舟一号才能顺利上天。
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四号,每次发射都是心惊肉跳。每回飞船回来,工程师们都要仔细分析数据,查找问题,然后在下一艘飞船上改进。就这么一点一点积累经验。
数字背后的底气
到了2003年,技术指标已经相当漂亮了。长征二号F火箭可靠性达到0.9783,安全性评估0.9986。这些数字可不是吹出来的,是用无数次试验堆出来的。
工程师们设想了108种故障模式,制定了20多种应急救生方案。火箭上还装了故障仿真系统,能识别310多种可能影响载人任务的故障。听着就让人放心不少。
最关键的是逃逸系统。火箭顶上那个像避雷针一样的东西,就是航天员的救命稻草。一旦火箭出问题,这玩意儿能在瞬间把载人舱拽走,保证航天员安全。
跟国外比起来,咱们起步晚但起点高。苏联的”东方”号火箭成功率98.8%,“联盟”号98.3%,美国早期的”水星”项目6次飞行还失败了2次。咱们的长征二号F一上来就要求成功率100%,确实有点狠。
最后的选择
2003年10月14日晚上,三个人躺在各自的床上,谁也睡不着。杨利伟、翟志刚、聂海胜,都是从1500名飞行员中千挑万选出来的。明天谁去太空,这会儿还是个谜。
凌晨3点,医生敲门了。杨利伟第一个被叫醒,其他两人立马就明白了。没有庆祝,没有拥抱,就是默默地送杨利伟去执行任务。
杨利伟这人挺有意思。别人都是用摄像机拍风景,他攒了一万多块钱买摄像机,专门拍训练过程。回宿舍就自己看着练,简直是个训练狂。
发射前的技术交底会上,戚发轫本来想安慰杨利伟,告诉他一切都准备好了。结果杨利伟反过来安慰大家:“我不怕牺牲,就怕完成不了任务。”
这话说得,在场的老专家们都感动坏了。
生死26秒
10月15日上午9点整,长征二号F火箭点火了。487吨的庞然大物缓缓升起,发射台下的上千吨水瞬间变成蒸汽。
开始挺顺利,杨利伟觉得比电梯还平稳。可是到了30-40公里高度,要命的事情发生了。
火箭和飞船开始剧烈抖动,产生了共振。人体对10赫兹以下的低频振动特别敏感,会引起内脏共振。更要命的是,这种振动还叠加了6G的负荷。
杨利伟后来回忆:“五脏六腑好像都要碎了,我以为自己要死了。”这种情况地面训练从来没遇到过,谁也没想到会这样。
地面指挥中心通过监控看到杨利伟一动不动,都怀疑他是不是已经昏过去了。整个大厅死一般的安静,所有人都在等这26秒过去。
当火箭整流罩分离,阳光透过舷窗照进来,杨利伟忍不住眨了下眼。就这一下,指挥大厅有人喊:“他眨眼了!利伟还活着!”
掌声雷动,好几个白发苍苍的老专家当场就哭了。
太空一日
进入轨道后,杨利伟状态逐渐恢复。9点34分,他向地面报告:“感觉良好。”这四个字,让所有人都松了口气。
透过舷窗看到地球的那一刻,杨利伟心潮澎湃。他摘下手套,在工作日志背面写下:“为了人类的和平与进步,中国人来到太空了。”
在太空的21小时23分钟里,杨利伟完成了所有预定任务。跟家人通话,展示国旗,拍摄照片,每个动作都按程序进行。
意外的收获
10月16日6点23分,神舟五号返回舱准确着陆在内蒙古四子王旗,偏差只有4.8公里。杨利伟自主出舱时,嘴角有血迹,那是着陆时撞到头盔造成的。
事后分析那26秒的共振,才发现是火箭燃料箱振动频率跟人体内脏固有频率产生了共振。戚发轫坦率承认:“这是我们设计考虑不周。”
好在杨利伟挺过来了,而且这个问题从神舟六号开始就彻底解决了。可以说,杨利伟用自己的身体为后来的航天员蹚出了一条安全路。
真实的把握
回头看,2003年把杨利伟送上天,成功把握大概有90%以上。十一年准备,四次无人试验,108种故障预案,0.9783的可靠性评估,这些都是实打实的技术保障。
剩下的10%就是未知风险,26秒共振就是其中之一。但正是这种敢于承担风险的勇气,让中国成为世界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