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电竞

热线电话:
爱电竞
热门搜索:
你的位置: 爱电竞 > 产品展示 >

我国航天员出舱缓步行,美方却轻盈跳跃,技艺差距显著

产品展示 点击次数:120 发布日期:2025-08-06 08:39

2025年4月,航天界发生的两件事情,形成了很明显的对比。

4月30日,神舟十九号的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顺顺当当地着陆,三位航天员被工作人员细心地抬出舱外。

大概半个月前,美国“蓝色起源”的商业飞船返航时,六个女成员一脸笑意地走出舱门,里面还有人激动地冲向亲人。

这“一抬一走”的不同,搞得不少人心里琢磨着:难不成中国的航天技术确实比不上美国?航天员的身体素质差别就这么大?

今天咱们就用科学的角度把这事讲明白。

要搞清楚这个疑问,得先对比一下这两趟飞行任务到底有啥不一样的地方。

神舟十九号的航天员蔡旭哲、宋令东、王浩泽,自2024年10月30日升空以来,在距离地球大约400公里的中国空间站里,待了整整183天。

这半年可不是啥“太空休假”,他们的日程安排得满满当当。完成了三次出舱任务,其中一次在舱外干了整整9小时,刷新了中国航天员单次出舱时间的纪录。

这期间还完成了六次货物进出舱的任务,为空间站安装了碎片防护设备,还进行了超过八十项的空间科学实验。

这些实验涉及生命科学、材料物理等多个领域,每一项都在为中国空间站的长远运行和未来深空探测积累宝贵的数据。

再说到美国“蓝色起源”那次试飞,“新谢泼德”火箭搭载6位乘客,从得克萨斯州点火,一共就那么11分钟的时间。

飞船升到大概100公里左右的高度,刚好越过国际公认的“太空边界”卡门线,乘客们感受到大概4分钟的失重状态,然后就折返地面了。

这六位乘客中有歌手、企业家啥的社会名流,基本上就当是“太空观光”而已,过程里没啥复杂的操作,还别说科研啥的了。

把这两次的事情一比啊,就跟马拉松跑者和散步的人差不多,终点那会儿,看着完全不是一个水平。

有人可能会纳闷,就算任务不一样,身体反应差别咋这么大呢?这就得从太空的失重环境对人体的影响讲起。

我们在地球上活了一辈子,身体早就习惯了1G的重力环境。忽然一下子到了失重状态,整个生理系统都会出现一系列反应。

最直观的就是体液分布会发生变化,在地面上,人体大概60%的血液和体液都聚集在下半身。而一到太空,没有重力拉扯,液体就会往上半身移动,结果就是航天员脸会浮肿,下肢变得纤细,也就是所谓的“鸟腿化”。

在太空呆上半年后,身体早就适应了这种“上轻下重”感觉。

等到回到地球上,重力一下子回来,体内的液体也会迅速往下肢聚集,这时大脑容易出现供血不足的情况。

就像我们长时间蹲着突然站起来会觉得头晕眼花一样,航天员面对的“重力冲击”可要强得多,被医学叫作“立位耐力下降”。

待在太空里的时间越久,这种不适感就越明显。神舟十九号的航天员在太空里待了183天,身体得慢慢调整才行,刚出舱的时候,站起来很容易觉得晕晕乎乎。

肌肉和骨骼的变化真得引起重视,在地球上,咱们肌肉一直都在和重力较劲,支撑着身体的姿势。

到了太空里,省掉那跟重力拼命的劲头,肌肉就会慢慢变软,尤其是大腿和背部这帮主要撑着身体的抗重力肌肉,最容易出现萎缩的情况。

虽然航天员每天在空间站里得操练超过两个小时,用那些特制的器械模拟地球上的负重,可这只不过是拖延肌肉的萎缩罢了,想彻底杜绝还做不到。

调查结果显示,在失重的环境中,航天员每个月的肌肉会缩减1%到5%左右,半年时间过去,肌肉的力量明显变差,回到地球后,连自己维持体重都变得吃力了。

骨头也遇到差不多的问题,骨骼的长势和密度保持,很大程度上靠重力的刺激来维持。

在太空中的失重环境里,骨头会觉得没必要那么结实,于是钙质流失速度加快,骨密度跟着掉,变得脆弱容易断。

这也就是为什么航天员一回来就不能马上做激烈的运动,万一摔倒了,很可能会骨头骨折。

而且呢,我们耳朵里的那个前庭器官,主要用来感知道身体的方向和保持平衡,它对重力的信号特别敏锐。

长时间在太空里失重,前庭器官会逐渐适应没有重力的环境,一旦回到地球,突然遭遇重力,它就像迷了路似的,搞不清楚信号,变得不太灵光。

这时候,航天员会觉得头晕眼花、恶心难受,走起路来摇摇晃晃地,就像踩在棉花上一样。聂海胜曾说过这种感觉:“回来以后觉得地板在晃,站都站不稳。”

明白这些身体反应以后,就知道为什么长期待在太空里的航天员得被抬出舱了。这可不是谁身体差的问题,完全是科学规律的安排。

实际上,国际航天界都遵守这个规矩。就拿美国NASA的航天员来说,在国际空间站呆几个月,回来时也是得由工作人员抬出太空舱的。

2025年3月,那两位在太空里待了9个月的美国航天员归来时,也像神舟十九号那次一样,被轻轻松松地抬出舱门,手续那叫一个细致入微。

相比之下,“蓝色起源”的那些乘客,11分钟的飞行时间,基本上不会带来什么明显的身体反应。

体内液体还没来得及大规模调动,肌肉和骨头也没受到什么大影响,前庭系统就只是短暂“迷糊”了一下,落地以后自然就能行动自如了。

就像坐过山车一样,坐十分钟的人下来可能会头晕,而坐一分钟的基本没什么感觉,区别就在于时间长短,跟身体素质强弱没关系。

中国航天一直对航天员的安全保障挺讲究的,返回舱一落地,地面的人可不会马上敞开舱门,而会先检查外表状况、采集微生物样本,这一套流程差不多得花上1到2个小时。

随后,医疗和医保的工作人员会进去舱内,对航天员的身体情况进行初步检查和评估。

出舱的时候,会用专用的座椅把身体固定住,防止着陆时的冲击伤到脊柱。等到转到医监医保车上时,还得进行一次全面的身体检查。

接下来恢复的日子得特别留意,航天员一回来,要经过大概5到6个月的调养期,这段时间划分成三个部分:

前几个月主要是帮身体把基本的生理机能恢复过来;接下来那段时间,会安排一些疗养和心理调节,确保身心都能调整到好状态;到了最后一段,就开始逐步训练,让他们重新适应执行任务的能力。

在这段时间里,会结合医学检测、理疗康复和中医药调理等多种方法,保证身体的功能能恢复到飞行前的水平。

这些步骤都是由中国科学院航天医学的专家们经过多年研究制定的,每一环都基于科学依据。

其实啊,网上有很多传闻说“太空会影响生育”或者“会引起基因突变”,但这些都纯属误会啦。

航天医学的研究早已证明,太空环境不会对生育能力造成影响,所以那种“只有生完孩子才能去太空”的说法,全都是无稽之谈。

有关“基因突变”,我国科学家说,航天员在太空中出现的身体变化,比如颈动脉变厚、认知能力有起伏,其实是基因表达的适应性调整,类似于熬夜会让皮肤变差,但不会改变DNA。

基因的结构本身还是挺稳的,一回到地球,这些表现出来的变化也会慢慢恢复原样。

比较一下中美的航天任务,才能更清楚地看到它们的本质区别。

中国的航天重点在于长期在轨运行和科学实验,这类任务难度高、时间跨度长,航天员要面对的身体考验也更为严厉。

美国目前的商业航天主要集中在旅游方面,任务相对轻松,时间也不长,这和我们的重点项目根本没法比。

把出舱方式的差别说成“技不如人”,这真是对航天科学的一种不了解。

神舟十九号的任务意义可不止是出舱方式这块儿。

他们搞了3次出舱,验证了空间站上那些复杂设备的维护本事;取得的80多项实验成果,也带动了空间科学的前进;累积的183天驻留数据,成了未来载人登月、火星探测的重要支撑。

这些成就的背后,可都是科研人员的一个个技术创新,比如第二代“飞天”舱外服,能抗-100℃到120℃的极端温差,给长时间出舱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当我们看到航天员被抬出舱门时,也得想起他们那183天的坚持和努力。

那可不是“虚弱”的表现,而是科学探索的付出的一部分代价,反映出航天医学保障体系逐步成熟的迹象。

航天探索可不是单纯的“比高低”,它代表着咱人类对宇宙的共同向往。搞清楚这些科学常识,打破误解,才能真正体会到航天员的付出,也能感受到航天事业的壮丽与伟大。

下次看到航天员从太空舱里走出来,咱们多留点心,多一份理解和尊重,也该为中国航天每次大进步鼓掌喝彩。#夏日旅行攻略#

产品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