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见过一个美国人,站在中国天安门广场的最高处,和中国最高领导人一起检阅部队吗?这可不是电影里的桥段,而是真实发生在1970年的故事。当年,著名的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再度访华,获得“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特殊礼遇。想想,那可是冷战正当尖锐的时候,一个美国人能得到如此信任,不觉得蹊跷吗?到底斯诺和毛泽东之间有着怎样的渊源,他们又彼此看到了什么?今天,我们就来扒一扒这个跨越国界、贯穿中国近现代命运的传奇故事,顺便聊聊:为什么斯诺口中的毛泽东,有着别人学不来的“四张王牌”?
谁都知道,中国历史上外媒报道中国的角度,总是隔着一层厚厚的滤镜。不是神秘兮兮的“东方古国”,就是“动乱不断的大国”。可偏偏有那么一个美国人,敢孤身闯进“禁区”,直面真相。斯诺,这个美国小伙,1936年不怕死地翻山越岭,硬闯到了陕甘宁边区,拜访了传说中的“红军头子”毛泽东。当时,红军刚打完长征,四面楚歌,外有国民党围剿,内有张国焘分裂,谁也说不准能不能活过当年。可让人惊掉下巴的是,两人聊起来,气氛不僵,反而话题大开大合,从世界局势一直唠到中国底层百态。还没完,斯诺写回美国的报道和书,把中国的“赤匪”写成了“革命英雄”。到底是什么让他信了毛泽东?更让人疑惑:一个外国人,为啥能被中国最高领导人如此推崇,还成了“贵宾中的贵宾”?更有意思的料,后面再说。
我们常说,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但对斯诺来说,采访是冒险,写出来才叫真本事。当年,普通中国人对“美帝国主义”满是敌意,可斯诺却不怕冷眼,乐呵呵地和老百姓聊天,甚至下地干过农活。这就像一个外来游客,忽然穿上工作服跟你一起插秧,一脸认真地讨论今年的庄稼能不能收成好。在毛泽东的眼里,斯诺是真心想了解中国,也真心和底层百姓交朋友。他不只采访领导人,还问战士、问农民、问孩子“你们到底图个啥?”有说“吃饱饭”,有说“打倒恶霸”,还有人只想“明天不用挨打”。不同的人,不同的梦想。斯诺的本事,就是敢问敢写,不掩盖。中国民众对他虽然好奇甚至有些警惕,但不少人后来觉得:“这老外不像坏人,倒像自家远方来的亲戚。”就这样,普通中国人也成了国际新闻里的主角。
但风平浪静只是表面,中国和西方的误解并没有因为斯诺一篇报道就烟消云散。几十年来,不少外国媒体还是不信中国的变化,觉得“这不过是一场表演”。即便斯诺名气再大,身份再特殊,他的笔下也时常被同行甚至本国政府质疑,乃至指责“洗白中国”。再加上中美政冷人更冷,斯诺回国后经常陷入“身份尴尬”。在中国,斯诺是贵宾;在美国,他一度成了背叛者。不少美国人冷嘲热讽,说他“被共产党收买”,甚至怀疑他写作的动机。偏偏当现实一度陷入新的紧张时刻,人们就像健忘一样,把他写过的真相当成耳边风。表面上,中美在某个历史节点似乎迎来了微妙缓和,但暗地里,双方仍然疑心重重。斯诺夹在两边,左右不是人,这段桥段怎么看,都有点让人唏嘘。
事情的转折点出现在两个时间点: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1970年毛泽东再次邀斯诺登上天安门。从一个外国小伙探访“游击队老巢”,到成了新中国成立后无数中国人心中的“国际老友”,斯诺的人生堪称大型反转直播。要知道,当时中国正处于风口浪尖,许多老外甚至无缘亲眼看一眼毛泽东。而斯诺不仅亲历了中国革命的几个重大关口,还能够“破天荒”和领导人并肩站在全国最高的讲台上,目睹70年代中国的新局面。这样罕见的待遇,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至此,人们终于明白,当年那个在陕北甘宁和毛泽东把酒言欢、冷静对谈的记者,借着自己的笔,留下了无人能替代的历史见证。而毛泽东“四张王牌”的谜底,也慢慢浮现出来——第一是学识渊博的知识分子、第二是天才的战略家、第三是真心实意为人民、第四是脚踏实地懂中国。
但好景不长,中美关系又一次陷入波动。即便斯诺“开路先锋”的身份被中方充分肯定,背后的挑战却越来越明显。美国方面对中国“突围”的不安不断发酵,有人甚至开始疑问:斯诺的经历是不是中国官方营造出来的“样板戏”?此时,世界舆论场也出现新障碍:语言隔阂、意识形态分歧、新闻自由理念等一波又一波干扰。原本以为斯诺会成为两国关系“润滑剂”,现在看却像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而中国普通百姓,也开始对“国际主流声音”产生疑惑:究竟是西方没看懂中国,还是中国一直被西方有意遮蔽?各种新旧分歧交织在一起,双方一度陷入各说各话的死胡同。明面上似乎平静,但深层的危机和障碍却虎视眈眈。
说实话,光看表面热热闹闹,中美历史上的“斯诺时刻”貌似很让人欣慰,其实细想却满是讽刺。那些西方嘴里喊“新闻自由”的人,真遇上敢于和中国深度沟通的记者,又会嘲讽他“被洗脑、搞宣传”。原来说好要“多听不同声音”,结果碰到不符合自己偏见的人物,立马扣上“政治工具”的大帽子。不是说要鼓励西方人实地考察中国吗?但真有像斯诺这样认认真真下地干过活、顶着压力写中国好坏的人,却一会儿成了在华的“友好人士”,一会儿又是西方舆论里的“叛徒”和另类。你要说毛泽东的“四张王牌”过于神化,斯诺作为局外人“滤镜太厚”,可你自己有没有真诚走近底层中国而不是道听途说?一面高喊要“还原中国真相”,一面又闭着眼捂着耳朵不让真话进来,这种“假装夸奖”的自由,是不是比“教条主义连牛粪都不如”还要滑稽?
“到底谁该决定中国故事的主角?外国人用脚走出来的中国,更真实,还是西方想象出来的中国更权威?”有人说斯诺不过是个“中国迷妹”,看什么都带着滤镜;也有人认为,他敢用实际行动对抗偏见,勇气可嘉。可问题是,如今社交媒体上充斥的“速成国际新闻”,还有多少人愿意像斯诺那样,耐心蹲在田头,旁听百姓的鸡毛蒜皮?你更相信键盘侠塑造的“中国”,还是愿意相信泥腿子里的中国?评论区开门迎客,咱们接着聊——你觉得现在还有“新时代的斯诺”吗?他还可能被谁尊重,或是又会沦为谁的笑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