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澳大利亚的土地上,印度阿达尼集团的煤矿项目在这三年里竟然赚了12.7亿美元,但账面上却显示亏了4.6亿美元,居然没有交一分钱企业税。
就算全球煤价猛涨,卡迈克尔煤矿开了快三年了,企业税还一直是让人尴尬的“零”。和十多年前他们夸下的海口形成鲜明对比,那时候他们说要交220亿美元的税,声称能养活学校医院快百年,现在倒成了风中飘零的承诺。
到底是走了合法避税的路子,还是搞了个坑人的套路?那些寄希望于资金来维系公共事业的,最终得由谁来掏腰包?
巨额利润的“隐身术”
阿达尼的赚钱本事谁都不用怀疑,他开卡迈克尔煤矿也有三年多了,全球煤价飙得厉害,光煤炭那块收入就冲到12.7亿美元,不过一看缴税纪录,那企业税一直都是“0”,账面上甚至还挂着4.6亿美元的亏损。
这家澳大利亚的矿业公司,每年都得给关联公司支付一大笔天文数字的利息和租金,直接牵扯到母公司,那是在低税率的新加坡设的公司,而最终的掌控者其实还在印度。
不仅如此,从煤矿到港口的整个物流过程中的各种服务费,也都一路流入了阿达尼集团旗下其他公司,资金在自己家的两个口袋之间来回倒腾,最终确保澳大利亚这边的账上始终看不到一丝“应税利润”。
国际企业税务问责与研究中心的首席分析师贾森·沃德坦言,阿达尼在澳大利亚的关联方交易,无论大小还是复杂程度,都属于空前绝后。在他看来,这家公司从一开始的架构设置,就明显是为了躲避应税利润。
2010年刚开始,阿达尼集团曾打包票,坚称他们在澳大利亚的业务会为国家带来超过220亿美元的税金和特许权收费。
2014年,阿达尼矿业的当家人杰亚库马尔·贾纳卡拉杰激动地说,这笔巨款会直接用在一线服务上,支持这个项目的行业组织也都纷纷为其助威,怕人们不知道他们为国家和人民做的“好事”。
2017年,澳大利亚资源与能源雇主协会表示,仅这个项目带来的税收,差不多能养活当地的学校和医院近百年。
第二年,澳大利亚矿业委员会的说法更为详细,他们坚信,卡迈克尔煤矿的税收和特许权使用费在未来几十年里,能为纳税人带来数十亿美元,用来支持昆士兰州家庭所需要的护士、教师、警察,甚至医院和道路等基础建设。
曾几何时,这些曾经被寄予厚望、令人振奋的承诺,现在听起来反倒让人觉得很刺耳。阿达尼在艾博特角港口的运作,也差不多是如此,这家公司在2011年签了个长达99年的租约。不过,在2013到2023的十年间,企业税只交了一次,金额还不到400万美元,而这个港口的年收入大多在3亿到5.5亿美元之间。
披着合法外衣的亏损游戏
面对外界的疑问,阿达尼在澳大利亚的“布拉沃斯矿业与资源公司”也有自己的解释。公司发言人特别强调,他们严格遵守澳大利亚的税收法规,这个国家的税制要求企业只对利润缴税。而所谓的利润,是在扣除了各种运营成本、利息支出、以前的亏损以及资本投资的折旧等多个项目之后才算出来的。
意思就是说,既然账面上显示亏损,那按照法律来说,企业当然不用缴纳税金,这也是符合规定的。
这位发言人还补充说,如果只盯着企业所得税不看,简直就是片面而误导的看法。他特别强调,企业在2024到2025财年已经缴纳了几百万美元的商品及服务税、工资税和养老金等各种税费,还向政府交了数千万美元的特许权使用费。
这些扎扎实实的贡献无疑为昆士兰州甚至整个澳大利亚的经济添了不少动力,他还补充道,公司的运作也为本地的工人及家庭带来了持续的经济和社会福利,因为工人的收入会直接用在本地消费上,推动了经济的循环。
翻看公司的账目,确实能找到一些真实的现金流,比如去年,阿达尼向政府缴纳了7860万美元的特许权使用费。
不过仔细瞅账,還能看到另外一笔支出,這公司居然給了一家關聯方3600萬美元的類似費用。這筆操作讓人忍不住懷疑,所謂的“硬性費用”裡,又有多少是在內部暗渡陣頭呢?
赚翻了,为何仍是“零纳税”?
毫无疑问,阿达尼确实按规矩交了那些所謂的“硬性”法律费用,不过,那笔被官员和行业领袖们反复强调,以为能撑起公共服务的庞大企业税,始终不过是海市蜃楼,遥遥无期。
曾是投资银行家的蒂姆·巴克利,现任气候能源金融公司的董事,他对未来充满了深深的悲观情绪。觉得就算煤炭价格涨到那样高,税收也收不上来,今后恐怕更别指望有什么希望了。
他无奈地反问,现在都不缴税,还指望什么时候能交?接着他毫不客气地断言,以阿达尼那套特别复杂、几乎看不透的企业架构来看,他们永远都不会缴税。
这件事的关键已远远超出只是在判断某家公司是不是违法,税务专家沃德说,很多跨国企业都普遍用这种类似的结构,目前也没有证据显示阿达尼的做法违背了法律。
真正的核心问题在于,各国政府很少会追问企业当初那些“惠及公共财政”的宏伟诺言到底实现了多少。那些承诺就像海市蜃楼,虽然迷人但空洞无实体,大家常常只在项目刚开始时欢欣鼓舞,少有人会在多年后拿起计算器,好好核算一下当初画下的大饼到底兑现了几分。
曾经的金山银山变成了如今账面上的大额亏空,那些鼓舞人心的承诺还在耳边回荡,可真实的纳税记录却是一片寂静。
这事儿得让人想想,现有的国际商业规则是不是藏着大问题,让那些动听的承诺能轻而易举地被一堆复杂的财务操作给掩盖掉,变成一张只为了项目审批的空头支票?那些苦苦期盼资金援助的学校、医院和社区,又该从哪里找到他们承诺里的几百年资金呢?